是日,驚蟄。翠屏山頂,獵獵罡風(fēng)。聶虛著青金色孤松凌云袍,帶如意佩。闔眸負(fù)手,仿佛欲馮虛御風(fēng)而去。身后兩名大報恩寺安排的武僧寂然護(hù)在身后。
轟隆一聲,春雷響動!天地之間忽然亮如白晝。光芒轉(zhuǎn)瞬即逝,嘶嘶淅淅的春雨在開地間揮散,雷聲雖不長,卻沉悶高昂,瞬間打破了寒日籠罩的陰霾,一聲聲滾滾春雷炸響下,萬物勃發(fā),生機盎然。飛潛動植無一不受這春雷影響。
雨水如牛毛一般。灑落下來,并未發(fā)出什么聲響,空氣變的潮濕清新,天地間那一縷寒氣褪去。那渺渺間生出的勃然生機就在這雨水中散開,所有人感覺到天地間的一抹清新與靈動。
如同沉睡多日的人啊,在醒來后,呼吸著早晨第一縷空氣,那一份的清新,那一份春天陽和的氣息,讓所有人變的舒暢。
下方大報恩寺里的早課也暫停了。往日連綿不絕的誦經(jīng)聲也久不聞了,天地間變得十分安寧。兩個沙彌們站在聶虛身后,默默看著身前負(fù)手而立,玉帶翩然的聶虛,皆任憑春風(fēng)細(xì)雨撒在他們身上!
但奇異的是卻沒有任何雨水能近其身,只要一靠近就會被輕輕彈走,似乎有無形的波動彈走了一樣,連衣服都沒有濕潤……然后三人盤坐,聶虛的一點心意帶著肉身無限超拔上升,與那肉眼看來不遠(yuǎn)卻著實難以抵達(dá)的雷云邊緣慢慢接近。不過在身后沙彌感知里,卻是聶虛身出白光,乍然消失。
忽然間,仿佛石子入水,蕩起漣漪。聶虛終于從茫茫白光中融于了一處所在,慢慢的身體感知也漸漸恢復(fù)。只見此處,梵氣彌羅,碧霄縹緲,茫茫然不見日月星辰。
無邊碧霄梵氣之中,隱現(xiàn)蒼莽十萬,綿延起伏,不知其高,不知其遠(yuǎn)。
山頂有神雷玉城巍然高矗,高八十一里,為億萬云光電氣籠罩,光電如海,億萬威光,照臨三界。
山中有雷池,一名雷澤,澤中有蟲焉,人面龍身,朱鱗火鬣,電目血舌,吱吱有聲,名曰:雷水蛭,如人間水蛭相類,不計其數(shù)。群蛭困居雷澤,不得越雷池而出。
山中又有大雷林,以赤焰為干,紫電為枝,青霜為葉,霹靂為根,漫山遍野。罡風(fēng)吹過,電氣騰騰,如怒海波生,轟發(fā)烈震。
其中有大雷木三棵,俱高萬丈,生根紅玉土中,彼此盤根錯節(jié),樹冠如傘蓋狀。忽然,樹根土壤漸漸松動,自那紅玉之土里鉆出三件物事來。
只見形容如雉,分紫、紅、青三色,火冠玉喙,血目鋼爪,背上骨棘倒生,有翅無羽,全憑兩條粗腿蹦跳而行,忽然一起振翅長鳴,聲如霹靂,滿山雷火漸漸匯聚,裹住三只雉形怪物,須臾凝結(jié),粘稠有若實質(zhì)。
三個雉怪在雷光火電中歡喜縱跳,身形忽地一齊煉去,化作赤青紫三道人影,駕馭虹氣飛起,直落入山頂雷城里。
雷城中央乃一開闊大殿,其中電芒交織,煌煌紫云火焰洶涌,怒雷翻滾如海。三道人影所化雷尊穩(wěn)坐玉座,吞雷吐煙,形容獰猛,聶虛正要仔細(xì)看去,卻發(fā)現(xiàn)看之不清,聽之不明。
猛然間高遠(yuǎn)處一聲霹靂炸響,乾坤震動,雷火紛落,只見整座雷山搖撼,雷城晃動,漫漫電光云海深處,當(dāng)其時也,神雷如怒,電光萬頃,無窮無量紫色雷球懸浮虛空雷海風(fēng)口浪巔。然后朝聶虛處迅速落下。
聶虛雖身處烈烈雷光火電,紅霞紫煙之間,身卻不動,手結(jié)青帝印。任那雷霆落下,只將身內(nèi)七十二種地煞元氣催動,默默接引這虛無雷界之中的九天真罡、紫府天罡、冰魄神罡、真龍神罡、五火神罡、北斗天罡、青龍神罡、紫電雷罡、碧落天罡、太白仙罡、星宿天罡、風(fēng)雷天罡、天火真罡、五色神罡、巨靈真罡、南明火罡等三十六種乾天罡氣。
隨著三十六種乾天罡氣慢慢以玄竅之中自然而然生出的那股中之黃氣為引子融入七十二種地煞氣時,聶虛只感覺周身一拜零八個竅穴中的神靈胚胎越發(fā)靈動。仿佛從之前一無所知的死物變化成了真人一般。
隨著雷球不停的擊打,身體中那一百零八尊身神也在雷霆中潛藏的奇異生機牽引下,慢慢合為一體,變化為一尊無量高大,蒼茫,古老。穿行混沌鴻冥,殺戮一切惡神,傳播無盡生機,諸神都要臣服,諸天都要贊頌他的榮耀的神祗。
只見這尊神祗雙頭六臂。四眼空洞,卻能夠讓人看到世間最美好的事物。手中握著石戈,紫矛,青劍,鐵城。身纏繞一條蒼龍,足踏一只魔虎,手中也結(jié)著青帝印。
只見那蒼龍顫動,如大龍神一般在神祗身上梭行,散發(fā)出道“炁”、“亙”炁,亙性舛,道性正,亙生道,亙亂道,道制亙,亙道交衍,派化萬物。
亙道二氣,相輔相成,推衍萬物。隨著神祗真身吸收那“亙道”二炁,只見那神祗的“玄關(guān)一竅”振動一百零八次,忽然打開。周身一百零八竅竅竅俱開,每一竅中又有十二隱竅,合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竅。
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悉閉合,圓滿無漏。周身三百六十節(jié)點,一齊化開,百脈流暢,神炁沖動。隨后,只見神祗真形慢慢變化,結(jié)成一顆小小星辰。內(nèi)現(xiàn)金色天妙世界。世界中,各有天仙帝王,首冠寶華,衣?lián)u仙彩,乘鶴駕鸞,往來無礙,於此蓮干,明如水晶,其直參空,根蟠玉海,圓徑萬里,中有寶樓琛闕,瓊宮瑰殿,層壘郁峨,所現(xiàn)靈觀,不可思說,及以比量。
只見此星向上沖舉,落于天中之東蒼龍連蜷之處,恰于咽喉之處。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重重守護(hù)。
恍惚中,此小小星辰垂落一抹流光,穿破真實虛幻落于聶虛靈臺。霎時,只見飛云丹霄,流精玉光,五色郁勃,洞煥太空,雷界風(fēng)火,一時停止,神風(fēng)靜默,山海藏云,天無浮翳,四氣朗清。
只見聶虛于虛空跏趺而坐。周身散出汨汨清氣,毫不見之前千萬雷霆擊打之狼狽。金容玉姿,左肩青龍,右擔(dān)白虎,前引朱雀,背負(fù)玄武,龍顏肅肅,鳳視閑閑,指天畫地。叩齒發(fā)聲,其音如玉,其響如金:
“我今一得鬼神輔,入地上天超古今?!?br />
身上枉死城,刑神戈劇烈顫動。似乎是無上歡欣。只見聶虛自袖中取出枉死城與刑神戈,輕輕拋出,伸手一指,一股法力透體而出。
只見赤霞千道,滿空光生,刑神戈當(dāng)即匿入虛空不見。反倒是那毫不起眼的枉死城化作一斗大城池,懸浮半空,內(nèi)涵九州形象,但見山河壯麗,城郭巍峨,細(xì)看之下,竟隱隱可見畫中江河奔流,風(fēng)起云動,山中草木榮苦,走獸飛禽,人天大眾,往來無數(shù),城郭人民,紛紛如蟻,儼然一方小小凈地。
直叫人驚嘆未己,只見聶虛倏的掌心發(fā)雷,震動城池,但見城池內(nèi)風(fēng)雷齊動,雷云凝聚,九州大地電閃雷轟,城中山崩地裂,血雨如注,滾滾狂雷夾雜著無數(shù)細(xì)小的悲號慘叫之聲,一時間九州城池化作地獄景。
原本飛潛動植,普天生靈具是現(xiàn)出原形。具是惡鬼、骨骸、邪獸、修羅等猙獰面目。各自露出展露自身白骨相、龍蛇相、厲鬼相、魔頭相、惡獸相等神魔本相互相啖食,廝殺不休。
最后,原本小小無量世界種種生靈只化作九種外道僧人,三十六門無形秘魔,十八類自在天魔,九大旁門妖仙。共林林總總,計七十二類奇詭生靈。只是原本枉死城內(nèi)魔眾應(yīng)有億億萬萬之巨,此時也就這七十二根本尊。聶虛不由心內(nèi)揣測,這枉死城是如何殘破成這般摸樣...
伴隨聶虛一點心意靜靜感悟著這枉死城種種變化,控制其中七十二種根本神魔,剔除所啖食吞噬的其他兇惡生靈的一點冥頑雜念,依著《青帝長生策》的御魔二字精要,以道御魔,以自身命星星力由外而內(nèi),慢慢煉化枉死城七十二道禁法,以及塑造城中神魔的一股精純偏執(zhí)魔念,枉死城種種秘密也被聶虛知悉。
最后,聶虛一點心意終究觸及了枉死城內(nèi)冥冥核心。乃是魔道《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魔經(jīng)》所載最高魔法無上心魔秘密成就總咒。乃魔教秘魔一脈總綱,故又稱小乘魔道。
這門無上心魔秘密成就總咒之魔法變化,已經(jīng)超脫了普通秘魔正宗煉化神魔的小道,乃是依著冥冥他化自在天變化,感應(yīng)眾生無名煩惱反哺自身的無上魔法。
而隨著聶虛煉化掌握枉死城,七十二尊根本神魔也被慢慢洗去怨氣戾氣,褪去陰質(zhì),反證純陽,一點血焰從魔識深處燒起,化生出一點真靈,只剩下那本質(zhì)極為淵深的一縷萬劫不磨,精純?nèi)缟?,偏?zhí)如狂的金剛魔念。
至于其他陰氣,戾氣雜質(zhì)都化生為無窮雜念魔頭,隨生旋滅,成為枉死城七十二尊根本神魔之外,紛紛擾擾,無窮無盡的陰魔,不過不同于七十二尊根本神魔,這些魔念只是一點偏執(zhí)的種子,如人紛紛擾擾的雜念一般,還需感應(yīng)潛入眾生念頭之中,以其雜念滋養(yǎng)才能成長,最后化為魔頭奪去那人的本我。
而那七十二尊根本神魔,乃是宇內(nèi)眾生最偏執(zhí)的七十二種執(zhí)念所化,只要此界之內(nèi)任意有人生出一種偏執(zhí)的念頭,枉死城內(nèi)的秘魔本尊便會生出感應(yīng)汲取到一絲力量。
而這無上心魔秘密成就總咒又分為金剛王咒、幽冥火咒、純陽心咒、如意雷咒、五瘟總咒、菩提本咒、千幻神咒,一王六輔七道秘魔咒力。每一道咒力。都是生靈一股純粹到了極點的情緒。
其中幽冥火咒是怨、恨;純陽心咒是執(zhí)、拗;如意雷咒是憤、怒,五瘟總咒是“沮、喪、絕、滅、無”五種極端負(fù)面的情緒合成;菩提本咒是極純粹,到了無容忍任何“惡”存在的善;千幻神咒則是“虛幻,美好,欺詐,哄騙,自欺欺人等和五瘟總咒截然相反的念頭,正和五瘟總咒相對。
至于剩下的金剛王咒,可以說它才算是真正的無上心魔秘密成就總咒,為七部心魔大咒中最為精華,最為邪門,也最有可能成就正果得無上咒力。
其他的六道都算是從心魔大咒中衍生出來的道術(shù),故而這道金剛王咒,又喚作無上心魔本咒。這部大咒亦邪亦正,可以化作金剛心,斬破一切執(zhí)念,成道成圣成佛,亦可化作天魔王,使人沉淪苦海,成妖成邪成魔。
只是自身堪破此咒,鑄就金身,成就真正佛門外道道果。比凡人登天亦難出無數(shù)倍,只是聊勝于無罷了。
第十章 圣代復(fù)元古,垂衣貴清真
小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按 →鍵 進(jìn)入下一頁